中欧经贸,欧盟高呼“吃亏”?中企赴欧投资如何应对
作者:小奥 | 发布时间:2025-07-21
最近,欧洲政客和媒体铺天盖地指责中国“不公平竞争”“产能过剩”,仿佛欧洲成了“受害者”。作为关注中欧经贸、或有出海计划的企业,你是否也感到了压力甚至困惑?
但拨开舆论迷雾,数据背后的真相,远比喧嚣更值得中国出海企业深思——这不仅是一场经贸博弈,更是企业布局欧洲市场的关键考题。
一、产能过剩?欧洲的“双标”逻辑该醒醒了
中国新能源产能究竟是“过剩”还是“紧缺资源”?让数据揭开欧洲双重标准的真相。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欧方声称中国产能过剩,但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70%,其中90%用于国内消费,出口欧洲的份额仅5%。反观德国,其汽车产量的80%用于出口,空中客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超50%,却从未被贴上“倾销”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绿色转型正催生巨大需求——IEA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而中国目前产能仅能满足全球需求的1/3。这种情况下,中国新能源产能不仅不是“过剩”,反而是推动欧洲经济低碳转型的“紧缺资源”。未来5—10年,随着欧洲碳关税政策加码,对绿色技术的需求将持续攀升,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有望通过合规布局抢占先机。
二、补贴大战?欧盟怒批中国,却忘了自己那220亿罚单!
中国产业补贴政策始终遵循公平原则,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且主要投向研发和消费端,与出口脱钩。
反观欧盟,其补贴规模与争议历史堪称“全球之最”:
世贸组织曾裁定欧盟对空客的补贴违规,涉案金额高达220亿美元;
2021-2030年,欧盟各类战略规划下的补贴总额将超1.44万亿欧元。
还设置优先采购欧盟产品、高“碳足迹”排除条款等歧视性规则。
更讽刺的是,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实施以来,几乎所有深入调查都指向中国企业,商务部调查已认定其构成贸易壁垒!这对计划赴欧投资或已在欧运营的中企意味着更高的合规门槛和风险。
三、竞争力困境,欧洲的焦虑从何而来?
欧洲经济下滑的根源不在中国,而在其自身结构性矛盾——这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差异化竞争机遇。
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牵头发布的《欧盟竞争力的未来》报告直言,欧盟经济下滑源于四大挑战:创新投入不足、市场分割、能源成本高企和地缘政治风险。这些问题无一与中国相关,却折射出欧洲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例如,欧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风险投资额仅为美国的 1/3,而中国通过高效产业链和充分竞争培育的创新能力,反而让欧洲产生“追赶焦虑”。
更值得玩味的是,欧盟每年需额外投资7500-8000亿欧元才能维持竞争力,但成员国在联合融资等关键改革上分歧严重,陷入“想改却改不动”的困局。这种困境恰恰为具备技术迭代能力和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尤其是在新能源、数字基建等领域。
四、合则两利的现实逻辑
2023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7830亿美元,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50万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2500亿美元,超90%的受访欧企计划继续投资中国。这种深度互嵌的经济共生关系,正是中欧合作共赢的最好注脚。
即便面临贸易摩擦,中国仍以最大诚意推动合作——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吸引欧盟企业踊跃参与,意向成交额超80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4年达503.58亿美元。这些事实证明,中欧经贸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企业与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对计划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把握这种结构性合作机遇,比纠结短期摩擦更有价值。
五、中企破局之道:ODI备案
面对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始终保持理性克制。正如彭刚公使在中欧商业高峰论坛上所言:“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2023年,那些通过ODI备案进入欧洲的中国企业,平均拿下了所在领域12%的新增市场份额,而未备案企业因“合规存疑”错失40%的合作机会。
对于中企来说,看清中欧经贸博弈的大局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宏观认知转化为微观行动,特别是确保投资合规性,是当前最紧迫的课题。欧盟新规频出,ODI备案是合作的前提和保障,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是降低风险、抓住机遇的关键。
欧盟的调查不会停,但企业可以提前布局:
用ODI备案证明资金合规,应对《外国补贴条例》审查;
通过ODI备案在欧洲设厂/参股,规避“产能过剩”指控;
凭ODI备案文件申请欧盟的绿色项目补贴(欧盟对合规外资开放75%的补贴额度)。
以我们服务的某光伏企业为例:完成ODI备案后,不仅顺利进入德国市场,还拿到了当地政府的绿色能源补贴,综合成本降低23%。
关注我们,获取最新ODI备案政策解读与实操指南,让我们共同见证中欧合作的下一个黄金50年!觉得文章有用?分享给更多准备出海的朋友,一起抓住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