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必看|2025增值税新规解读,出口退税政策再优化!
作者:小奥 | 发布时间:2025-08-21
各位财税领域的从业者和出口企业负责人注意了!
2025年8月1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把出口退税的规则改了不少,释放出多项关键信号。
作为深耕财税服务的专业机构,小奥第一时间梳理了核心变化及应对策略,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收藏起来吧。
一、政策的核心变化
(一)零税率适用场景更明确
1、出口货物定义突破传统边界
新规首次明确出口货物包含两类情形:
一是向海关报关并实际离境销售给境外主体的传统模式;
二是国务院特别规定的特殊场景,如保税区货物离境等。
这一调整为跨境电商、保税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政策适配空间。
2、跨境服务清单扩容至12类
在原有研发、设计、国际运输等服务基础上,新增离岸服务外包、航天运输等类型,但需满足"完全在境外消费"条件。
(二)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全面升级
1、申报期限刚性约束强化
出口企业需在报关出口/纳税义务发生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完成退(免)税申报,并同步提交收汇凭证。逾期申报需额外提供收汇材料,超过36个月未申报将视同内销征税。以2024年出口货物为例,企业须在2025年4月18日前完成收汇并提交相关凭证。
2、信用分级与智能风控并行
新规引入"退税信用分级"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先退后核",高风险企业则加强单证核查。同时,依托金税四期系统整合海关、税务、外汇数据,智能识别异常交易。例如,某外贸企业若连续三个月出现大额报关未收汇记录,系统将自动触发风险预警。
3、退货补税与价格核定规则细化
出口货物发生销售退回或折让时,企业需补缴已退税款。销售额核定优先采用同类交易价格法,无同类价格时参照第三方售价,特殊情况下按成本利润率公式计算。这要求企业建立退货风险预警机制,同时规范关联交易定价。
二、配套政策调整
(一)非正常损失范围扩大
新增"因违法违规导致货物被没收、销毁"的情形,相关进项税不得抵扣。例如,某企业因未取得出口许可证被海关查扣货物,其对应的进项税额需全额转出。这提示企业需强化合规管理,避免因行政处罚引发税务损失。
(二)跨区域业务预缴义务明确
跨地级市建筑服务、房地产预售等业务需预缴增值税,出口企业涉及海外项目国内采购等关联业务时,需同步关注预缴义务。例如,某建筑企业为境外项目采购国内建材,若涉及跨市运输,需按规定预缴税款。
三、企业应对策略
(一)业务范围全面核查
对照《条例》第九条清单,梳理现有出口业务,确认货物是否属特殊监管区域离境等创新模式,核查跨境服务是否满足"完全在境外消费"条件,重点关注新增零税率项目。
(二)单证管理流程再造
建立"报关-收汇-申报"全链条跟踪机制,确保报关单信息与合同、发票一致,通过银行直连系统监控外汇到账,运用财税管理系统自动匹配凭证,确保次年4月30日前完成申报。
(三)退免税策略动态优化
结合进项税规模选最优方案,进项税额充足时优先免抵退税,有大量留抵税额可评估放弃退税选免税,跨境服务需对比零税率与免税政策税负差异。
(四)风险防控体系升级
定期查询税务信用等级,接入金税四期数据接口监测风险点,组织多部门联合学习新规。
本次增值税法修订标志着出口退税政策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型(最终以正式文件为准)。企业需梳理业务流程,优化财税管理体系,关注地方税务机关后续细则。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添加小奥获取1对1专业咨询哦。我们将持续跟踪政策动态,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