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合成类算法备案有哪些要求?最详细流程指南来了
作者:小奥 | 发布时间:2025-08-06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悄悄完成算法备案时,您的AI工具可能正在面临:
✅ 内容被下架整改
✅ 数据被要求封存
✅ 业务停滞损失百万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两年,深度合成技术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刷短视频时,虚拟主播笑着打招呼;翻朋友圈时,AI生成的旅行大片获赞无数,但热闹背后,合规的红线早已划下。
Kimi因信息采集超范围被通报、某平台因AI视频未标注被下架。这些新闻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关键问题:深度合成算法备案。
今天小奥就和大家来聊聊谁要备案?流程怎么走?审核卡在哪?毕竟,这不是走流程,而是决定AI业务能否合法落地的"生死题"。
一、你到底要做哪种备案?
备案第一步,得先看清自己在产业链里的“角色”。监管部门把备案主体分成两类:
直接对用户的“服务提供者”
比如你做了个AI绘画App,用户直接在上面生成图片;或者搞了个小程序,能让大家一键生成虚拟人视频。只要是直接给普通用户用的,就算这一类。
给企业做支撑的“技术支持者”
比如你开发了一套AI换脸算法,通过API接口给其他公司用;或者帮某品牌私有化部署了虚拟主播系统。客户是企业,而非个人,那就是这一类。
小奥提醒大家,如果你的业务既直接对用户,又给企业做技术支持,比如既有C端的AI工具,又给B端提供算法接口,那必须分开备案!
二、备案都要过两轮审核
不管你是哪类主体,备案都得过两轮审核,一关都不能少。
1、第一轮审查
此阶段主要关注算法的逻辑一致性、输入输出模式是否匹配、数据在算法里怎么流转?有没有明显的漏洞?以及初步的风险评估。相当于给算法做个"基础体检"。
2、第二轮审查
这一轮审核则更加深入,重点考察算法的安全性、针对风险的干预策略、用户权益保护措施,以及是否遵循最小化原则。
三、审核侧重不同点
虽然都是要过两轮审核,但是不同类别审核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服务提供者"
审核员最关心:用户会不会掉坑里?
✅ 内容要认得出
AI生成的图片、视频,有没有明确标识?是加水印、标标签,还是在元数据里留痕迹?能不能追溯来源?
✅ 风险要控得住
万一用户用你的工具生成违规内容(比如谣言、色情),需要机器+人工的审核机制,能及时拦截。
✅ 模型要靠得住
底层算法得稳定,生成的内容不会突然"跑偏"。
如果你是"技术支持者"
审核员更在意:技术会不会被乱用?
✅ 技术得说清楚
审查算法的技术工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通常不会涉及产品层面的具体细节。
✅ 边界得划明白
从技术角度对算法模型进行详细审查,包括其能力和技术层面的干预或控制机制。
✅ 滥用得防得住
万一合作企业滥用你的算法,你要有技术手段阻止,数据安全有保障,责任划分要清楚。
四、算法备案流程
主体认定
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业务范围说明,此环节要明确自身作为服务提供者或技术支持者的身份;
材料提交
提交算法原理说明、安全评估报告,且所有材料均需加盖企业公章;
首轮审核
收到审核反馈单后,需在5个工作日内针对修改意见作出回应;
二轮审核
若需提交补充说明材料,安全方案必须具备可落地、可追溯性;
备案通过
获得备案编号及公示文件后,需在产品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具体操作如下:
五、3个易犯错误
1、既是服务提供者又是技术支持者,必须分开备案,别侥幸觉得“备一个就行”。未备案的业务可能分分钟被下架!
2、通过后,一定要在App、网站这些地方显眼处挂上备案编号,附上公示链接,这是明文规定。
3、别等出事再补,据最新统计,目前已有超4000款算法成功备案,而未备案的AI产品中,80%面临业务停滞风险。
未备案的算法,如同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如果你需要备案欢迎添加小奥获取个性化方案哦,我们公司专注于算法备案业务多年,拥有一支专业的备案团队,熟悉各类算法备案的流程和审核要点,已成功帮助100多家企业顺利完成备案工作。
我们提供从备案前期咨询、材料准备到全程跟踪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让您在算法备案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确保您的AI业务合法、稳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