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算法备案:中国如何破解全球治理难题?
作者:小奥 | 发布时间:2025-07-31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00余位嘉宾深度参与,还有800余家企业将3000余项前沿展品、新品通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
这场大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阅兵场”,更折射出全球AI治理的深层挑战与中国方案的破局之道。在这场跨越国界的思维碰撞中,算法备案作为中国数字治理的核心创新,正成为破解全球治理“规则赤字”的关键钥匙。
一、全球治理困境
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让“算法”从幕后走向台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AI准备指数”差距达0.22,低收入国家仅为0.32。这种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衍生出数据滥用、算法偏见、虚假信息泛滥等全球性难题。例如,生成式AI与深度合成技术可能被用于伪造身份、制造政治谣言,而能源调度、交通物流等关键领域的算法漏洞更可能威胁国家安全。正如大会上反复强调的:“AI不是某国专利,但其治理规则必须由全球共同书写。”
二、中国治理方案——算法备案
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中国以“算法备案”为核心构建起独特的治理体系。
1、法律依据
算法备案是中国近年来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建立的重要监管机制,其核心目的是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推动算法应用规范化、透明化。为此我国出了一系列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相关信息,履行备案手续,该规定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第55条和第56条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的情形和范围,为算法备案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内容提供了依据。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其中也涉及算法备案的相关要求。
2、算法备案的必要性
遏制算法滥用与歧视
备案要求企业提交算法原理、决策因子权重表及人工干预机制说明,监管部门可据此审查算法公平性。
阻断虚假信息传播链条
备案强制要求企业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和安全评估体系,2023年《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的发布,正是针对此类风险的直接回应。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涉及能源调度、交通物流等关键领域的算法需说明风险防范措施。备案通过提前识别高风险场景,为国家安全审查提供依据。
三、算法备案全流程
备案材料
✅营业执照彩色扫描件
✅法定代表人及算法安全责任人身份证明、负责人工作证明
✅APP、小程序或网站的相关情况介绍
✅ICP 备案证明 / ICP 经营许可证
✅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的说明,包括算法安全专职机构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情况、算法安全管理制度等
✅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
✅拟公示内容
算法备案流程
1、企业在算法备案网站注册账号,填写主体信息,等待审核通过。
2、算法基础信息填报
3、关联产品及功能信息填报
4、提交材料
按照要求准备并提交相关材料
5、备案部门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审核时间为20-30个工作日。
详细的操作流程小奥之前有发过,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这篇文章查看哦。
四、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方案的价值公约数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发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协力推进全球AI发展与治理。而算法备案,正是中国递给世界的 "治理样本"。中国政府同时重磅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中方一系列的举措,是中国对全球AI治理困境的主动破解和积极应对,彰显了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算法备案是中国数字治理体系的重要创新,通过“事前备案-事中监测-事后评估”的全链条管理,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如果您需要做算法备案,欢迎添加小奥咨询哦。